「淨土·緣」講座系列

佛教法相學會主辦,陳廷驊基金會贊助

「淨土·緣」活動花絮

2016年3月9曰香港大會堂演奏廳,吳炫樺女仕講座「西方淨土的藝術意念」。

「西方淨土的藝術意念」
「西方淨土的藝術意念」

2016年3月23曰香港大會堂演奏廳,黃廣昌先生講座「淨土信仰的理念」。

「淨土信仰的理念」
「淨土信仰的理念」

2016年4月13曰香港大會堂演奏廳,黃笑鳳女仕講座「淨土的唯識意涵」。

「淨土啲唯意識意涵」
「淨土啲唯意識意涵」

2016年4月27曰香港大會堂演奏廳,黎國權先生講座「從設計學看西方淨土」。

「從設計學看西方淨土」
「從設計學看西方淨土」

巴士燈箱廣告

巴士燈箱廣告
巴士燈箱廣告
巴士燈箱廣告

「淨土 ‧ 緣」講座問答環節

  • (1) 何謂發 「三心」?

    答: 三心是指至誠心、深心和迴向發願心。

  • (2) 那麼迴向說「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是否不能得生淨土?

    答: 若我們作了些福德或功德等事業,都可以迴向。有些人希望來生得到美好的人天果報;亦有些人希望能夠往生淨土。若迴向給與眾生,令彼此皆共成佛道,這當然不會影響我們往生淨土。祇要我們發願往生,而平時亦有修持的話,就能夠往生淨土。

  • (3) 因果業報,為什麼念佛號能抵消呢?

    答: 我們是否一個佛教徒,都應該要深信因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但因能夠結果是需要助緣的。譬如一顆種籽是需要陽光、水份和泥土等等才能夠生長。若因緣條件配合得好的話,果實自然壯大。相反地,果實就會廋弱,甚至未成長前就已經死亡。同理,若我們平時念彿,成就善的環境,惡因就很難生起,就算生起,亦難壯大。所謂“重業輕報”或“一句佛號,罪滅河沙”亦是同一道理。

  • (4) 後人如何幫助先父母往生淨土?

    答: 若父母在生,最好當然叫他們受持“淨土三福”,作為往生淨土的資糧,“淨土三福”是指: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若他們已經住生,作為子女,亦可以為他們誦經修善,迴向給他們,希望能夠早生淨土。

  • (5) 往生淨土後是否不用再輪迴?

    答: 往生淨土,就能夠一生成佛,絕對不會再輪迴。

  • (6) 極樂世界一日一夜同娑婆世界一日一夜有什麼不同?

    答: 若以時間角度來說極樂世界一日一夜就等於娑婆世界一劫的時間。

  • (7) 極樂世界是否有邊地?

    答: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卷下有一段經文:「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惑中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受諸厄也。」 意思是指若對阿彌陀佛有疑惑或沒有信心,或對自己的能力有疑惑或沒有信心,但仍能勤修念佛,這些人就會生到邊地,五百年後才能聽彿聞法。

  • (8) 下三惡道眾生可否生西?

    答: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在九品往生中之下品下生有提到:「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算犯下五逆十惡的眾生亦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9) 有些眾生為何會生往西方淨士邊地 ? 自生抑或由佛菩薩接引往生 ?

    答: 有關邊地的解答,請參看第(7)題。生邊地是由自識中‘疑心’的種子累積到一定程度而成熟的顯現,既然對佛菩薩接引往生淨土起疑,亦即相信程度不高,這樣,佛菩薩接引的種子自然不強大亦不會成熟,因此亦不會顯現由佛菩薩接引往生的情境。如是者,‘信’心是能生淨土,及有佛菩薩接引的重要因素。

  • (10) 持念一聲阿彌陀佛,即能消80億刧重罪,即殺、盜、淫都能消除,是否真能如此?

    答:

    《觀經》的啟示
    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

    緊急關頭轉生淨土
    從經文前後義理所示,這是對應有重惡業的愚人所示的下品下生的現象,原理是本來此愚人具足了應墮惡道、受多劫苦難的惡業種子,並且即將成熟顯現苦報,幸好有善友在其臨命終的緊急關頭,給予善妙的引導,即使此人未能思念佛的功德形象,但能一心說出南無阿彌陀佛,條件是至心稱念,十念不斷(亦即非常誠懇真摰),便感得彌陀大願相應,自識中顯現金蓮花接引,即時現起生往淨土的情境。

    於淨土中惡念惡業不生
    如是者,十二大劫都住在蓮花中,亦即首先有十二劫不用輪迴生死受罪苦之報。當十二大劫後花開,菩薩這時便教導此人了解生命的真相,了知罪業的本質,同時身處淨土的優勝環境,隨著諸上善人,無間斷地熏修三十七道品善法,自然不會退轉下墮;又於期間惡念無法升起,雖然帶業往生,但惡業失去牽引果報之力,如是者住在淨土,八十億劫也不會受惡業牽引而輪轉生死受報,相反,只有一連串的善力牽引,善種子不斷增長,而這一切,正是由那臨終至懇切的十念開始,所以在這十念中就已有除却八十億劫生死罪報的結果,如此可說是於念念中罪業已除。

  • (11) 讀誦楞嚴咒,是否一定要茹素方能讀誦?是否吃三淨肉就不能讀誦?

    答:

    佛的本懷與殺的業力(簡)
    佛陀制戒,主要是保護學佛者不因惡業而影響修行進度,最猛利的惡業是殺業,排首位的是殺聖者、父母、師長等人類為最極惡,如此等級類推,以其果報之輕重而定所犯罪行的程度,雖然殺害其他眾生相對業力較弱,但仍取決於計劃及行動時的意念及殺心的強弱。而把不殺和關顧延伸至一切眾生,亦是慈悲心的訓練和培養,能令慈悲心不斷增強。

    對於茹素的行為認知
    首先需理解佛說三淨肉所因應的情況和解決的問題,再想想個人的情況和問題是否如佛所說,並了解佛勸說不吃肉的本懷,亦從因果緣起的法則去探討,知其利弊,再按自身的情況作出抉擇和調整。

    誦讀經咒的條件
    讀經、念佛或念咒是熏習善的種子,包括善慧,善慧種子強的眾生,自然逐漸懂得抉擇調節一切思想和行為模式向著善的方向發展。誦讀經咒若能同時有正確的觀念持素,所熏習的善種子當然實力更強,更能懂得抉擇調節,但若硬性規定不茹素者便不許誦讀經咒的話,便會令一些人却步,這樣難免未能接引善業不強甚至惡業重的眾生,難以讓他們有機會受到善的力量熏陶而邁向改善之道。然而,若按照所屬師父及道場的規定,是為大眾而立的一種慈悲的體現,如選擇歸屬的話,是需要尊重和遵守的。

  • (12) 淨土中的眾生是否在當中只是修學佛法?他們已有神通會否到別個世界救助苦難中的眾生呢?

    答:

    淨土中修見生命的真相
    對,到了淨土的眾生,按彌陀大願的第五至九願,先得五種神通;而在淨土世界任何時候所接觸熏習的,都是生命真相的啟示(亦即佛所說的真如實相),透過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的觀修,斷除一切煩惱障礙,最後無漏智證通,即證「漏盡通」,永離生死輪迴。

    修學者之本願
    彌陀四十八大願中的第二十二願,說明:「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因此,在淨土修學畢業後的菩薩,是可以按其本願,前往其他世界度脫一切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的。

  • (13) 藏教中很多修行人都說是轉世的,不知是否真實呢?有些上師還助人看風水,是否與佛教違背呢?

    答:

    修行轉世的證明
    一切人和事物,必需要眾緣具備才能產生呈現在世上,無論佛的誕生示現,或是藏教修行人的轉世示現,除了修行者本身的願力之外,亦需要環境的配合才能成就。能夠擺脫業力的牽引而可以自主決定輪迴條件的聖者,都是因累世修行清淨善業而達到的高度潛能發揮,也屬於一種內證境界,如有相同境界或更高能力的聖者,是互相通曉知道的,但未達到這種能力的修行者以及一般人是無法知曉的,而轉世的示現,原本只是教內用以證明修行獲成就的一種方法,與世俗社會無關,但相信是由於世俗社會人士的各種原因而希望知悉,因此佛教界和政府以特定和嚴格的方法來進行尋找和辨認轉世的修行者,令沒有能力識辨的大眾釋疑。

    看風水的利弊
    風水學的原理是包括地理環境的統計分析和心理因素的配合,對於生長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思想背景的人士,會產生不同的效應甚至不起作用,其指引和結論有一定程度的不穩固性。按照佛教因果緣起的定義,任何一種結果的呈現都有種種前因和助緣,並非單憑風水可以改變由主因所呈現的結果。從業力的角度而言,只有善業才可以引發樂果的呈現,而善業不足的朋友即使遇到較中肯和負責任的風水師,仍難免一敗塗地,更遑論遇到那些不負責任只顧要客人掏腰包的風水師了,結果還是一場損失。而風水師亦自有因果相隨。主要的惡業是令人誤信風水是主因,凡事訴諸風水,而不知風水的好壞是由過去強力善惡業種子成熟所招感的果報。佛陀不許弟子以風水命相為生,示為邪命法,除了避免弟子因為金錢、名譽、權威而犯下妄語的惡因之外,還有更嚴重的就是會直接或間接誤導了人們謗無因果、偏信邪僻、乖離真理。

    菩薩戒中"味邪命法"是犯戒的,但若有行菩薩道者,觀察眾生根性,隨其所好,方便攝引,伺機成熟曉以正理,則不屬違犯。

資源下載區

參考資料

視訊資料

音頻資料

其他講座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