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缘」讲座系列

佛教法相学会主办,陈廷骅基金会赞助

「净土·缘」活动花絮

2016年3月9曰香港大会堂演奏厅,吴炫桦女仕讲座「西方净土的艺术意念」。

「西方淨土的藝術意念」
「西方淨土的藝術意念」

2016年3月23曰香港大会堂演奏厅,黄广昌先生讲座「净土信仰的理念」。

「淨土信仰的理念」
「淨土信仰的理念」

2016年4月13曰香港大会堂演奏厅,黄笑凤女仕讲座「净土的唯识意涵」。

「淨土啲唯意識意涵」
「淨土啲唯意識意涵」

2016年4月27曰香港大会堂演奏厅,黎国权先生讲座「从设计学看西方净土」。

「從設計學看西方淨土」
「從設計學看西方淨土」

巴士灯箱广告

巴士灯箱广告
巴士灯箱广告
巴士灯箱广告

「净土 ‧ 缘」讲座问答环节

  • (1) 何谓发 「叁心」?

    答: 叁心是指至诚心、深心和迴向发愿心。

  • (2) 那麽迴向说「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是否不能得生净土?

    答: 若我们作了些福德或功德等事业,都可以迴向。有些人希望来生得到美好的人天果报;亦有些人希望能够往生净土。若迴向给与众生,令彼此皆共成佛道,这当然不会影响我们往生净土。祇要我们发愿往生,而平时亦有修持的话,就能够往生净土。

  • (3) 因果业报,为什麽念佛号能抵消呢?

    答: 我们是否一个佛教徒,都应该要深信因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但因能够结果是需要助缘的。譬如一颗种籽是需要阳光、水份和泥土等等才能够生长。若因缘条件配合得好的话,果实自然壮大。相反地,果实就会廋弱,甚至未成长前就已经死亡。同理,若我们平时念彿,成就善的环境,恶因就很难生起,就算生起,亦难壮大。所谓“重业轻报”或“一句佛号,罪灭河沙”亦是同一道理。

  • (4) 後人如何帮助先父母往生净土?

    答: 若父母在生,最好当然叫他们受持“净土叁福”,作为往生净土的资粮,“净土叁福”是指: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叁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叁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若他们已经住生,作为子女,亦可以为他们诵经修善,迴向给他们,希望能够早生净土。

  • (5) 往生净土後是否不用再轮迴?

    答: 往生净土,就能够一生成佛,绝对不会再轮迴。

  • (6) 极乐世界一日一夜同娑婆世界一日一夜有什麽不同?

    答: 若以时间角度来说极乐世界一日一夜就等於娑婆世界一劫的时间。

  • (7) 极乐世界是否有边地?

    答: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卷下有一段经文:「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受诸厄也。」 意思是指若对阿弥陀佛有疑惑或没有信心,或对自己的能力有疑惑或没有信心,但仍能勤修念佛,这些人就会生到边地,五百年後才能听彿闻法。

  • (8) 下叁恶道众生可否生西?

    答: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在九品往生中之下品下生有提到:「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於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算犯下五逆十恶的众生亦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9) 有些众生为何会生往西方净士边地 ? 自生抑或由佛菩萨接引往生 ?

    答: 有关边地的解答,请参看第(7)题。生边地是由自识中‘疑心’的种子累积到一定程度而成熟的显现,既然对佛菩萨接引往生净土起疑,亦即相信程度不高,这样,佛菩萨接引的种子自然不强大亦不会成熟,因此亦不会显现由佛菩萨接引往生的情境。如是者,‘信’心是能生净土,及有佛菩萨接引的重要因素。

  • (10) 持念一声阿弥陀佛,即能消80亿刧重罪,即杀、盗、淫都能消除,是否真能如此?

    答:

    《观经》的启示
    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

    紧急关头转生净土
    从经文前後义理所示,这是对应有重恶业的愚人所示的下品下生的现象,原理是本来此愚人具足了应堕恶道、受多劫苦难的恶业种子,并且即将成熟显现苦报,幸好有善友在其临命终的紧急关头,给予善妙的引导,即使此人未能思念佛的功德形象,但能一心说出南无阿弥陀佛,条件是至心称念,十念不断(亦即非常诚恳真摰),便感得弥陀大愿相应,自识中显现金莲花接引,即时现起生往净土的情境。

    於净土中恶念恶业不生
    如是者,十二大劫都住在莲花中,亦即首先有十二劫不用轮迴生死受罪苦之报。当十二大劫後花开,菩萨这时便教导此人了解生命的真相,了知罪业的本质,同时身处净土的优胜环境,随著诸上善人,无间断地熏修叁十七道品善法,自然不会退转下堕;又於期间恶念无法升起,虽然带业往生,但恶业失去牵引果报之力,如是者住在净土,八十亿劫也不会受恶业牵引而轮转生死受报,相反,只有一连串的善力牵引,善种子不断增长,而这一切,正是由那临终至恳切的十念开始,所以在这十念中就已有除却八十亿劫生死罪报的结果,如此可说是於念念中罪业已除。

  • (11) 读诵楞严咒,是否一定要茹素方能读诵?是否吃叁净肉就不能读诵?

    答:

    佛的本怀与杀的业力(简)
    佛陀制戒,主要是保护学佛者不因恶业而影响修行进度,最猛利的恶业是杀业,排首位的是杀圣者、父母、师长等人类为最极恶,如此等级类推,以其果报之轻重而定所犯罪行的程度,虽然杀害其他众生相对业力较弱,但仍取决於计划及行动时的意念及杀心的强弱。而把不杀和关顾延伸至一切众生,亦是慈悲心的训练和培养,能令慈悲心不断增强。

    对於茹素的行为认知
    首先需理解佛说叁净肉所因应的情况和解决的问题,再想想个人的情况和问题是否如佛所说,并了解佛劝说不吃肉的本怀,亦从因果缘起的法则去探讨,知其利弊,再按自身的情况作出抉择和调整。

    诵读经咒的条件
    读经、念佛或念咒是熏习善的种子,包括善慧,善慧种子强的众生,自然逐渐懂得抉择调节一切思想和行为模式向著善的方向发展。诵读经咒若能同时有正确的观念持素,所熏习的善种子当然实力更强,更能懂得抉择调节,但若硬性规定不茹素者便不许诵读经咒的话,便会令一些人却步,这样难免未能接引善业不强甚至恶业重的众生,难以让他们有机会受到善的力量熏陶而迈向改善之道。然而,若按照所属师父及道场的规定,是为大众而立的一种慈悲的体现,如选择归属的话,是需要尊重和遵守的。

  • (12) 净土中的众生是否在当中只是修学佛法?他们已有神通会否到别个世界救助苦难中的众生呢?

    答:

    净土中修见生命的真相
    对,到了净土的众生,按弥陀大愿的第五至九愿,先得五种神通;而在净土世界任何时候所接触熏习的,都是生命真相的启示(亦即佛所说的真如实相),透过四圣谛叁十七道品的观修,断除一切烦恼障碍,最後无漏智證通,即證「漏尽通」,永离生死轮迴。

    修学者之本愿
    弥陀四十八大愿中的第二十二愿,说明:「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遊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因此,在净土修学毕业後的菩萨,是可以按其本愿,前往其他世界度脱一切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的。

  • (13) 藏教中很多修行人都说是转世的,不知是否真实呢?有些上师还助人看风水,是否与佛教违背呢?

    答:

    修行转世的證明
    一切人和事物,必需要众缘具备才能产生呈现在世上,无论佛的诞生示现,或是藏教修行人的转世示现,除了修行者本身的愿力之外,亦需要环境的配合才能成就。能够摆脱业力的牵引而可以自主决定轮迴条件的圣者,都是因累世修行清净善业而达到的高度潜能发挥,也属於一种内證境界,如有相同境界或更高能力的圣者,是互相通晓知道的,但未达到这种能力的修行者以及一般人是无法知晓的,而转世的示现,原本只是教内用以證明修行获成就的一种方法,与世俗社会无关,但相信是由於世俗社会人士的各种原因而希望知悉,因此佛教界和政府以特定和严格的方法来进行寻找和辨认转世的修行者,令没有能力识辨的大众释疑。

    看风水的利弊
    风水学的原理是包括地理环境的统计分析和心理因素的配合,对於生长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思想背景的人士,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甚至不起作用,其指引和结论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固性。按照佛教因果缘起的定义,任何一种结果的呈现都有种种前因和助缘,并非单凭风水可以改变由主因所呈现的结果。从业力的角度而言,只有善业才可以引发乐果的呈现,而善业不足的朋友即使遇到较中肯和负责任的风水师,仍难免一败塗地,更遑论遇到那些不负责任只顾要客人掏腰包的风水师了,结果还是一场损失。而风水师亦自有因果相随。主要的恶业是令人误信风水是主因,凡事诉诸风水,而不知风水的好坏是由过去强力善恶业种子成熟所招感的果报。佛陀不许弟子以风水命相为生,示为邪命法,除了避免弟子因为金钱、名誉、权威而犯下妄语的恶因之外,还有更严重的就是会直接或间接误导了人们谤无因果、偏信邪僻、乖离真理。

    菩萨戒中"味邪命法"是犯戒的,但若有行菩萨道者,观察众生根性,随其所好,方便摄引,伺机成熟晓以正理,则不属违犯。

资源下载区

参考资料

视讯资料

音频资料

其他讲座系列